血栓性疾病發病率高、發病隱匿且危害大 血栓位列全球三大致命心血管疾病之一,涵蓋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兩大類。動脈血栓是心梗和腦梗的根源;靜脈血栓因癥狀不顯著,被稱為“隱形殺手”——只有約10%至17%的深靜脈血栓患者有明顯癥狀,如下肢腫脹、局部深處觸痛和足背屈性疼痛。然而,靜脈血栓發病率頗高且危害大,尤其是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最為典型,它關聯多種血栓源性疾病。 DVT頻現于大型外科手術后,如婦科、骨科等領域,發生率介于7%至45%之間。值得注意的是,90%的術后肺栓塞源于DVT,而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驚人,范圍在9%至50%。 此外,血栓侵襲不同部位,引發的病理變化各異。顱內靜脈血栓會導致以顱內高壓和局灶腦損害為特征的腦血管?。荒c系膜靜脈血栓會造成嚴重的腸壁水腫甚至腸梗死;門靜脈血栓會引起門脈高壓并誘發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 臨床中的下列要素均提升靜脈血栓發生風險: 1.手術:尤其是骨科、胸腔、腹腔及泌尿生殖系的手術,易損傷血管內壁; 2.腫瘤:致病因素可以激活凝血機制; 3.外傷:創傷使組織因子釋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 4.易栓傾向: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類; 5.長期臥床:血液循環減緩; 6.妊娠:受雌激素影響,血液趨向高凝狀態; 7.高凝狀態:某些藥物作用、骨髓增殖性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因素所致; 8.靜脈炎或醫源性靜脈內膜損傷:靜脈炎、靜脈介入治療、留置針等。
反復的血栓事件急劇提升患者的殘疾與死亡概率,構成重大公共衛生隱患。因此,靜脈血栓的早期防范成為血栓源性疾病綜合管控的核心環節,亟待全社會廣泛關注與行動。 做好易栓癥篩查,構筑血栓源性疾病首道防線 易栓癥是指因多種因素導致的易于形成血栓和發生栓塞的病理狀態,通常主要為凝血-抗凝血、纖溶-抗纖溶失衡引起的血液高凝狀態。 易栓癥一般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類,通過對家系和孿生子的配對研究表明,大約60%的個體對靜脈血栓栓塞(VTE)的易感性差異可追溯至遺傳因素。遺傳性和獲得性兩種因素存在交互作用,當兩種因素同時存在時,血栓栓塞性疾病發生風險將大幅升高。因此,對于已經存在易栓癥遺傳性(或獲得性)風險因素的情況下,加強對另一類型風險的排查顯得尤為重要。 易栓癥的篩查方法 病史采集:涵蓋病史、用藥史、妊娠狀態及家族遺傳史等。 實驗室檢測: 表型檢測指標:直接檢測如蛋白S、蛋白C等與血栓狀態直接相關的指標,可直觀反應當前血栓風險,但易受到檢測條件、藥物干擾等多種因素影響,且對樣本的質量要求較高。 基因檢測指標:通過基因分析評估個體易栓傾向,不受采樣時的生理、病理狀態及藥物效應的影響,同時助力家庭成員潛在風險評估,一人檢測多人受益,是對表型檢測指標的有效補充。 易栓癥表型檢測和基因檢測的比較 相比之下,基因檢測則因其便捷性和準確性,可在任意時間點進行,成為評估遺傳性易栓癥和長期血栓風險的有力工具。 易栓癥病因篩查人群建議[1] 1.小于50歲的VTE或無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發病年齡較低的動脈血栓形成患者; 2.無明顯誘因的特發性VTE患者; 3.有明確家族史的VTE患者; 4.復發性VTE患者; 5.少見部位的VTE(脾靜脈、顱內靜脈、門靜脈、腸系膜靜脈、肝靜脈、腎靜脈、上肢深靜脈)或多部位、累及范圍廣的VTE患者; 6.標準方案抗栓過程中出現皮膚壞死、血栓加重或復發的患者; 7.新生兒暴發性紫癜; 8.不明原因的多次病理性妊娠(習慣性流產、胎兒發育停滯、死胎、子癇前期、胎盤早剝等); 9.有VTE病史或家族史者,擬行大型手術、妊娠、使用性激素類藥物及頻繁長途飛行前可進行篩查。
迪安診斷易栓癥篩查與診斷解決方案 檢測項目信息
迪安診斷不僅采用先進的檢測技術篩查遺傳性易栓癥的常見突變,還通過多基因風險評分(基于OR值的PRS),將眾多基因位點的累積效應量化,為臨床與患者提供一個直觀的疾病易感性評分,助力精準預防和個性化健康管理。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血栓與止血學組. 易栓癥診斷與防治中國指南(2021年版) [J] .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21, 42(11) : 881-888. [2] Mateo J, Oliver A, Borrell M,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carriers of natural anticoagulant deficiencies. Results of the family studies of the Spanish Multicenter Study on Thrombophilia (EMET study)[J]. Blood coagulation & fibrinolys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 ha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1998, 9(1): 71-78. [3] Souto JC, Almasy L, Borrell M,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thrombosi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hysiological risk factors: the GAIT study. Genetic Analysis of Idiopathic Thrombophilia[J].Am J Hum Genet, 2000, 67(6): 1452- 1459. [4] Tang L, Hu Y. Ethnic diversity in the genetic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Thromb Haemost, 2015, 114(5): 901- 909. [5] Tang L, Wang HF, Lu X, et al. Common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 Am J Hum Genet, 2013, 92(2): 177-187. [6]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肺血管病學組. 急性肺栓塞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 [J]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6, 44(3) : 19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