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迪安診斷旗下曉飛檢健康與衛材中國“銀發通”平臺強強聯合,啟動阿爾茨海默癥精準診療項目。雙方將以技術創新為基石,整合各自專業力量和優勢資源,打通線上線下渠道,通過血液標志物檢測等前沿技術推動阿爾茨海默癥(AD)“早篩和早診”,點亮記憶之光,守護“銀發人群”的高質量健康生活。
在活動現場,迪安診斷健康To C事業部業務總監陳立平與衛材中國藥業神經科學領域事業本部市場總監陳雪代表雙方簽署了項目合作協議,迪安診斷副總裁、健康To C事業部總經理王彥肖和衛材中國副總裁、衛材中國藥業總經理周洋現場見證了此次簽約儀式。
迪安診斷副總裁、健康To C事業部總經理 王彥肖 王彥肖介紹了迪安診斷業務發展情況及曉飛檢健康的創新模式?!盀閼獙Π柎暮DY這一全球公共衛生挑戰,我們需集結社會各界之力,共享資源,協同作戰?!彼硎?,此次精準診療項目的啟動,標志著雙方將在阿爾茨海默癥診療領域深化合作,將最前沿的技術手段應用到阿爾茨海默癥的精準診療實踐中,為全國乃至全球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提供更精準、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衛材中國副總裁、衛材中國藥業總經理 周洋
周洋介紹了衛材中國與京東健康共同搭建的在線健康服務平臺——銀發通。他同時表示,血液檢測在阿爾茨海默癥治療領域中具有非常關鍵的價值,并期待曉飛檢健康與銀發通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即刻行動,共同構建起覆蓋“預防-早篩早檢-治療-長期管理”全流程的阿爾茨海默癥健康管理體系,有效延緩疾病進程,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迪安診斷健康To C事業部業務總監陳立平介紹項目概況
陳立平表示,該項目針對由阿爾茨海默癥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及阿爾茨海默癥輕度癡呆患者,提供阿爾茨海默癥血液檢測,篩選早期阿爾茨海默癥患者進入臨床干預治療。曉飛檢健康調動了布局全國145個城市的510家采血網點,用戶只需登錄“銀發通”線上平臺問診,醫生推薦檢測,用戶至采血點采樣,迪安診斷實驗室出具專業檢測結果,用戶線上即可查詢報告,使用戶“足不出戶”獲得涵蓋早篩、初診、用藥指導在內的一站式服務。
衛材中國神經科學領域事業本部助理市場經理馮其樂分享
馮其樂闡述了侖卡奈單抗的基本情況,該藥品是衛材中國成功引進的首款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完全批準用于阿爾茨海默癥“對因治療”的藥物。此外,他還分享了銀發通平臺的創建理念和構建過程,他表示,衛材中國將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攜手,共同打造一個覆蓋阿爾茨海默癥“防-篩-診-治-護”全過程的創新專病防治生態。
凱萊譜首席科學官吳衛甲博士現場分享
吳衛甲博士介紹了目前阿爾茨海默癥的各類診斷方法,深入講解了幾種有前景的血漿生物標志物在臨床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并提到血液Aβ是目前最具潛在應用價值的AD生物標志物之一。他著重講解了凱萊譜通過ISO 15189和CAP兩大質量體系認證的質譜實驗室引進的基于IP-LC-MS/MS技術的Quest AD-Detect?β-淀粉樣蛋白42/40血液檢測方法,指出免疫沉淀質譜法(IP-MS)在眾多的臨床檢驗方法學中是診斷準確性最高的臨床方法,被認為與目前AD臨床診斷的金標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最為接近[1],通過檢測β-淀粉樣蛋白42/40,能為AD的精準預防和干預,提供與傳統腦脊液檢測和PET成像一樣有效的臨床支持。
此次項目的啟動,標志著迪安診斷與衛材中國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未來,雙方將充分利用各自在醫療診斷和疾病治療領域的專長,聚焦“提升先進診斷技術的普及率”“構筑健全服務體系”兩大核心目標,不斷探索科研合作新模式與技術創新路徑,深耕阿爾茨海默癥早期篩查及患者關懷計劃,助力實現阿爾茨海默癥預防與治療關口前置,造福更多患者及其家庭。 關于“銀發通” 銀發通是京頤衛享(上海)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線上業務,該公司是衛材中國與京東健康的合資企業。銀發通采取北京、上海雙中心模式,致力于圍繞阿爾茨海默癥“防、篩、診、治、護”,創新締造專病防治生態,打造滿足老年用戶生活健康一站式服務平臺。自2022年上線以來,已有5600余名疾病高相關科室醫生入駐,并通過熟醫患模式,服務17萬精準患者及其家屬,已成為國內具有最多、最精準AD患者群體的平臺之一。 關于“曉飛檢健康” 曉飛檢健康是迪安診斷重點打造的面向C端的醫療服務子品牌,依托連鎖化醫學實驗室和數智化手段,將醫院檢驗科完整地搬到線上。曉飛檢提供專業便捷的居家采樣和社區采血點服務,通過搭建公立醫院健康管理(體檢)聯合體O2O平臺,與公立醫院一同為用戶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實現“醫學診斷不出鄰里”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The performance of plasma amyloid beta measurements in identifying amyloid plaqu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literature review. Brand et al.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2) 1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