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手術患者容易發生血栓?因為手術造成的血管損傷令血管內壁不再光滑,凝血機制啟動讓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再加上大手術患者往往行動不便,活動受限令血流速度減慢……具備了血栓形成的三個條件。因此,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因其高發病率和高病死率,已成為住院患者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迪安診斷新推出的基因檢測服務——易栓癥與靜脈血栓風險評估,能夠提前發現并預防這一“隱藏的健康殺手”。
易栓癥多數表現為VTE
隱匿且危險,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說血管是人體的“生命通道”,承擔著輸送氧氣和營養至全身各器官的重任。那么,血栓就像血管內的“攔路虎”,一旦形成,便能阻礙血液的正常流動,引發相關器官缺血缺氧,進而導致細胞死亡與器官功能受損,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因各種遺傳性或獲得性因素導致容易發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狀態,稱為易栓癥。遺傳性與獲得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發生率顯著上升。
易栓癥的分類與病因[1]
除少數易栓癥患者在年輕時即出現急性冠脈綜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動脈血栓事件外,多數情況下,易栓癥表現為VTE。最常見的VTE形式為下肢或骨盆深部靜脈的深靜脈血栓形成。
深靜脈血栓往往悄無聲息,僅約10%-17%的患者會出現下肢腫脹、局部深處觸痛或足背屈性疼痛等明顯癥狀。然而,一旦深靜脈血栓脫落,隨血液流動至肺動脈,將引發致命的肺栓塞,其30天全因死亡率為9%-11%[12],因此,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至關重要。
血栓的威脅遠不止于此。顱內靜脈血栓可導致顱內高壓和局灶性腦損傷;腸系膜靜脈血栓可引起腸壁水腫,甚至腸梗死;門靜脈血栓則可引發門脈高壓,導致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
易栓癥導致的血栓事件反復發作,顯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殘和致死風險,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因此,識別和防控易栓癥,采取預防措施降低血栓風險,尤為重要。
如何進行易栓癥的篩查?
表型指標和基因指標有什么區別?
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涉及眾多病因和危險因素,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多種易栓癥危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多基因復合型突變的遺傳性易栓癥、惡性腫瘤合并遺傳性易栓癥、惡性腫瘤繼發抗磷脂綜合征、風濕免疫疾病合并妊娠等。
因此,篩查時應避免僅滿足于首次發現的危險因素,尤其是當檢測出的危險因素強度較弱,不足以解釋易栓癥嚴重程度時,應進一步深入檢查,以明確病因,全面評估患者狀況。
易栓癥病因篩查人群建議[1]
1.小于50歲的VTE或無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發病年齡較低的動脈血栓形成患者;
2.無明顯誘因的特發性VTE患者;
3.有明確家族史的VTE患者;
4.復發性VTE患者;
5.少見部位的VTE(脾靜脈、顱內靜脈、門靜脈、腸系膜靜脈、肝靜脈、腎靜脈、上肢深靜脈)或多部位、累及范圍廣的VTE患者;
6.標準方案抗栓過程中出現皮膚壞死、血栓加重或復發的患者;
7.新生兒暴發性紫癜;
8.不明原因的多次病理性妊娠(習慣性流產、胎兒發育停滯、死胎、子癇前期、胎盤早剝等);
9.有VTE病史或家族史者,擬行大型手術、妊娠、使用性激素類藥物及頻繁長途飛行前可進行篩查。
易栓癥表型檢測和基因檢測的比較
易栓癥的檢測主要分為表型指標和基因指標兩大類。表型指標涉及檢測血液中與凝血-抗凝系統相關的活性物質或抗體,而基因指標則是直接從基因層面發現遺傳性易栓癥或綜合評估靜脈血栓的風險。
然而,表型檢測易受多種外在因素干擾,如急性血栓形成期、抗凝藥物使用、感染狀態、妊娠以及激素水平變化等,可能需要多次復測以確認診斷。相比之下,基因檢測則因其便捷性和準確性,可在任意時間點進行,成為評估遺傳性易栓癥和長期血栓風險的有力工具。
為什么要重視靜脈血栓遺傳性因素的篩查?
一項對孿生子的對比研究結果表明,約60%的個體對VTE的易感性差異可歸因于遺傳因素[1]。臨床數據進一步揭示,20%的VTE患者在缺乏明顯誘發因素的情況下發病,而在這些無明顯誘因的VTE患者中,遺傳性易栓癥的患者比例可高達10%至40%[2-4]。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的VTE患者體內存在潛在的血栓形成缺陷,這些缺陷主要涉及凝血和纖溶系統中的多種基因異常,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為主。
VTE的相關因素
通過基因測序和(或)蛋白活性水平檢測,對遺傳性血栓因素進行篩查,對于VTE的預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明確病因:基因檢測能揭示患者易栓傾向的具體遺傳基礎,為疾病的發生提供科學解釋。
指導個體化治療:基于不同的基因突變類型,可制定個性化的抗凝方案,優化藥物的選擇、劑量及給藥時間,提升治療效果。
預測疾病風險:不同基因突變對首次或復發性血栓形成的影響各異,遺傳性因素的篩查能有效預測發病風險,為及時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
迪安診斷易栓癥與靜脈血栓風險評估
檢測項目信息
像靜脈血栓這一類的復雜疾病往往由多個基因共同作用決定。單個或少數基因的檢測無法全面反映風險。迪安診斷不僅采用先進的檢測技術篩查遺傳性易栓癥的常見突變,還通過多基因風險評分(基于OR值的PRS),將眾多基因位點的累積效應量化,為臨床與患者提供一個直觀的疾病易感性評分,助力精準預防和個性化健康管理。
項目基因列表
關注6個熱點突變,更貼近中國人群
該項目特別關注了6個與遺傳性易栓癥密切相關的基因突變,其中4個為中國人群優勢基因變異,是引起血栓形成常見的遺傳危險因素。例如,PROC p.Arg189Trp、PROC p.Lys192del和THBD c.-151G>T這三個突變,在漢族人群中雜合子的比例為0.8%~2.4%,攜帶這些突變的人,發生靜脈血栓的風險可增加2.5~6.4倍[5-7]。這些重現性基因變異的臨床意義,在我國其他地區和亞洲其他國家陸續得到進一步證實[8-11]。
納入18個SNP位點,考量更全面
該項目還納入了18個與靜脈血栓相關的變異(SNP位點),例如PAI-1、MTHFR等,這些變異雖達不到遺傳性易栓癥致病等級,但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VTE風險。
OR-PRS模型綜合評估
對于散發性VTE,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多個微效基因(或位點)共同導致的,微效基因(或位點)能獨立或共同致病,但致病權重一般較小,但是可以通過計算每個SNP位點的效應大?。∣R值),并在此基礎上基于OR-PRS模型綜合計算OR值和相對風險倍數,以綜合評估受檢者相對于一般人群的VTE風險。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血栓與止血學組. 易栓癥診斷與防治中國指南(2021年版) [J] .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21, 42(11) : 881-888.
[2] Weitz J I, Jaffer I H. Optimizing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era of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J]. Pol Arch Med Wewn, 2016, 126(9): 688-696.
[3] Mateo J, Oliver A, Borrell M,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carriers of natural anticoagulant deficiencies. Results of the family studies of the Spanish Multicenter Study on Thrombophilia (EMET study)[J]. Blood coagulation & fibrinolys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 ha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1998, 9(1): 71-78.
[4] Mateo J, Oliver A, Borrell M, et al. Laboratory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132 Consecutive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Results of the Spanish Multicentric Study on Thrombophilia (EMET*-Study)[J].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1997, 77(03): 444-451.
[5] Souto JC, Almasy L, Borrell M,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thrombosi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hysiological risk factors: the GAIT study. Genetic Analysis of Idiopathic Thrombophilia[J].
Am J Hum Genet, 2000, 67(6): 1452- 1459.
[6] Connors JM. Thrombophilia testing and venous thrombosis[J].N Engl J Med, 2017, 377 (12): 1177- 1187.
[7] Tang L, Hu Y. Ethnic diversity in the genetic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Thromb Haemost, 2015, 114(5): 901- 909.
[8] Zhu TN, Ding QL, Bai X, et al. Normal ranges and genetic variants of antithrombin, protein C and protein S in the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 Results of the Chinese Hemostasis Investigation on Natural Anticoagulants Study I Group[J]. Haematologica, 2011, 96 (7): 1033- 1040.
[9] Tang L, Guo T, Yang R, et al. Genetic background analysis of protein C deficiency demonstrates a recurrent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sis in Chinese population[J]. PLoS One, 2012, 7(4): e35773.
[10] Tang L, Lu X, Yu JM, et al. PROC c.574_576del polymorphism: a common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 J Thromb Haemost, 2012, 10 (10): 2019-2026.
[11] Tang L, Wang HF, Lu X, et al. Common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 Am J Hum Genet, 2013, 92(2): 177-187.
[1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肺血管病學組. 急性肺栓塞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 [J]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6, 44(3) : 197-211.